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政协委员刘昌俊、郭景平:用加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3-10 [来源]: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各地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相继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建设存在途径狭窄、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政协委员提出应加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建议。

据中国政协网发布,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刘昌俊、郭景平提交了《关于加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提案》。该提案指出,各地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相继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提高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契合度,有效提升了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使校企合作向着高端、高质、高新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建设存在途径狭窄、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应用型高校途径狭窄

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性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高,比“三本院校”更适于举办应用技术型大学。部分职业教育园区联合或联盟,其办学主体难以确定,存在着人才培养标准差异、多重管理待协调、文化冲突等问题。

(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本较高

应用技术大学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投入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成本明显偏高。目前处于正在转型期的本科院校基础薄弱、融资渠道单一、财力不足。

(三)“重学轻术”,转型发展困难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学术型为主,实际办学中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模式,即教学重系统理论、轻应用实践,无地方和行业特色,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社会认可度降低,前景堪忧。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薄弱,应用性科研成果少,无法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提供有效科研支持。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

(五)专业结构脱节,转型周期长

由本科院校转型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原有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结构不匹配,受师资、办学条件等限制,转型周期长、困难大。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权属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设置呈趋同化现象,且与地方行业产业结构脱节。

二、加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建立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使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企业合作规范化。使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招生录取政策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加强合作指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资费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投身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应用研究型项目,吸引企业投资。调动全社会办学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投入。

(三)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设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等应用型新专业,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品质。加快推进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学科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四)引导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发展

建议建立与国外高校合作平台,引导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并逐一落实到具体合作中。